在内蒙古兴安盟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的田间地头,时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、脚步匆匆的身影。他是该场推广站副站长兼土肥站副站长白红生,一位扎根基层20余年的农技工作者。工作至今,他用脚步丈量农场的每一寸土地,用数据绘制30余幅耕地“密码图”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动人篇章。
白红生对园区冬瓜秧进行绑枝
踏遍垦区,用脚步丈量土地“家底”
“土地是咱农垦人的命根子,摸清它的脾气,才能种出高产的好作物,让粮食增产、职工增收、农业增效。”这是白红生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09年,吐列毛杜农场启动耕地资源普查工作,要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,这在当时的基层农场属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难事。作为土肥站技术骨干,白红生主动请缨牵头接下这项工作。
白红生查看园区小麦实验品种长势情况
那时还没有先进的测绘设备,他带着卷尺、测土仪、工具和记录本,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万亩农田。春寒料峭时,夏日炎炎中,秋收过后……为了精准掌握不同区域的耕地状况,他把农场的19.5万亩地进行精准划分,有时每天徒步20余公里,逐块田登记坐标、采集土样、记录作物生长情况。
3年间,他带领团队采集土样3000余份,记录数据40000余组,手上磨出了厚茧,晒脱了几层皮,终于完成了这份农场成立以来最详尽的耕地“体检报告”。
精雕细琢,30幅图破解施肥“密码”
“光有数据不行,得让职工群众能看得懂、用得上。”白红生深知,基层农技推广的关键是“接地气”。他带着团队把海量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件:土地利用现状图上,不同作物种植区用彩色标注,一目了然;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图里,从一等到五等的地块边界标注清晰;耕地全氮等级图上,颜色深浅直观反映土壤肥力……
绘制这些图件让白红生颇费周折。测量、统计、上山下地这些工作都能克服,但绘图却成了难题——绘画功底不足,电脑绘图技术欠缺,他只能边从网上学习边向身边的老师请教,最终完成了这30幅图。
“以前凭感觉施肥,一亩地化肥钱花不少,产量却上不去。现在按白站长的图进行施肥,每亩少花30多元,产量还增了15%!”当年按照白红生的“地图”进行施肥的该场三队职工敖田仓算起增收账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。
精挑细选,让每寸土地找到“最佳搭档”
摸清了土地的“脾气”,白红生又将目光投向了品种的“适配性”上。他说:“好马配好鞍,好地也得配好种,只有让种子和土地‘脾气’相契合,才能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。”
过去,职工群众多是凭经验选种,常出现“同一种子,这边高产那边减产”的情况。白红生决定从品种筛选入手,为每一块土地找到最合适的“搭档”。
白红生又一头扎进吐列毛杜农场科技园,每年在200余个品种中,按照土壤肥力、地形坡度、灌溉条件、密度等差异,不停地进行实验。每年开春,他都会引进十几种玉米、大豆、小麦新品种,在每个片区划出小块试验地,统一播种、统一管理,严格记录不同品种的发芽率、抗病性、生长周期和最终产量。为了捕捉不同生长阶段的细微变化,他成了试验田的“常客”。
这些年来,经他手筛选出来的种子都是精品。“我家以前种大豆,每亩净收入在300多元。自从种植了白红生推荐的玉米品种后,每亩净收入超600元。”该场五队职工石玉成说。
白红生的二十载,是泥土与数据交织的岁月。从土样到“密码图”,从脚印到株高记录,他让每寸耕地焕发潜能。如今,农场亩产递增,职工腰包渐鼓,黝黑的他望着田野,眼中是农技人“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”的坚定。
(文:王萍、巴图)